小说123

小说123>乱红楼 第4章 > 红楼正钗之探春(第2页)

红楼正钗之探春(第2页)

是以,探春改革,不能只看五十六回一回。

也是以,曹公对探春此举的评价仅仅是“敏”——改革一事,除了智慧,更重要的是勇气和坚持。

如宝钗等,能在探春提出改革之后立刻就为她拾缺补漏,在冲突之后,却无人能够处理。为何?盖因才华易得,而勇气难有。

探春胜过宝钗的地方,在于她想到了要去改变。

尽管在发现事情超出预想之后,她也缩了手。

同时,在效颦看来,这也是宝钗便是和黛玉并称,十二钗中她终究也只能位列第二,探春更是只能位列第四的关键原因——

她们都没有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种用生命去坚持自我原则的勇气。或者换句话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人风骨。

——当然,在现在这个时代,用生命来捍卫原则的情操,或者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变成了“**”的代表,是假清高,没必要,但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虽然大部分人也确实都做不到这点(效颦自己多半也做不到),但如果连对这种情操的尊重也失去的话,那真的已经距离亡国灭种不远了。

好吧,不要转题。

先前说到的“缩手”,对探春来说,固然是素来的性情所致,心中未必不为此郁结。抄检大观园时,她那番泼辣的言行,难道仅仅是对这件事情本身的愤怒?在效颦看来,其中未必没有改革之后,她目睹那些管事嬷嬷的作为而产生的愤怒。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何尝是从抄检大观园时开始的呢?

探春先说“也渐渐的来了”,抄检大观园,并非是开端啊!

这已经是酝酿起来的风暴了。探春一路见过来,才会那样的恼怒,以至于第一次不在乎得罪王夫人了——

若是贾家都灭了,她何必再处处讨好?

言而总之,效颦对探春的最终评价也就是这样——这是一个有才干,聪明,但势利的姑娘。

不过,终究如她的代表花“玫瑰”一样,作为庶女,要讨好嫡母嫡兄的探春,只会对欺上门来的东西进行反击,却不会用踩低姐妹的方式来讨好长辈。

是以,便是难免势利,加上她的才干,她看到末路的敏锐和聪慧,却也能排在湘云、妙玉之前。

&

此外,或者可以说说探春的结局。

早说过一点,高鹗的续,效颦我是很不屑的。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树倒猢狲散的贾家,没有哪个女孩儿能有美满幸福的结局。何况,不看高鹗本的篡改,探春的结局在判词中也很明白。

她的婚姻,显然和“美满幸福”无关。

当然,可能会有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就和红楼中处处称颂皇恩一样,只是虚假的表象。而这个虚假的表象,就是贵婿、王妃、凤凰等词。

探春的婚姻,个人注意到的明确线索,应该起始于第六十九回,而不是怡红寿宴。这一回尤二姐病重请医,前一年还为晴雯治了病的王太医,“亦谋干了军前效力,回来好讨荫封的”。

这句话其实只说明一点——

战争在即!

是以,紧接着的七十一回,贾母寿宴,南安太妃的表现,被很多人认为是和探春后来的远嫁有关,效颦也如此认为。

首先,两回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在半年到一年间,足够一场战争打完或者告一段落了。

其次,探春应该是往东南方远嫁了。

“一帆风雨”、“千里东风”、“江边”,言语间的暗示,她不可能是往北边和亲。而南安郡王暗和一个“南”字,想来也该是南边统军的将领。

但是这个时候,贾母大办寿宴,应该说明局势并没有相当恶化。

可能只是被隐瞒了的小败,或者恶化的趋势。也是以,远嫁不会立刻提上日程。

之前效颦在后四十回剧情推断里就提到,探春之嫁,应该是在元春死后,作为贾家的救命稻草被送出去的。因为以曹公不得已的、不断在面上“称颂”的皇恩,不可能元春一死,立刻彻底处置贾家,反而要因此给贾家一个喘息的余地。何况元春死前应该还怀孕了。

此外,也正因为这种虚假的称颂,曹公也必然会给探春的远嫁披上一层光鲜的外衣。

但究其远嫁的本质,个人觉得,应该看黛玉的《五美吟》。

为何看黛玉的诗?

这个之前效颦提过一个见解,那就是红楼之中的人物写诗,除了预示自己的命运之外,也可能是自己见证了的她人的命运。

如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应该是有正钗,有副钗,有自己,其共通点在于——宝琴见证。

这和宝玉梦游太虚境是一个道理。

一来他是核心,二来,他看到的,就是他终将见证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