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忽然爆了个灯花,惊得他指尖一抖。余光瞥见殿角宦官垂首的模样,往日趾高气昂的嘴脸此刻尽数化作恭顺。
雍王出宫,这些人的态度也变了。
权力更迭竟比汤药见效更快,他甚至发现官家的病情也是好转许多。
若章越不曾以雷霆手段逐雍王出京,此刻跪在榻前的怕是雍王和曹王了。他连掖被角的资格都要看雍王脸色。
他窥见官家枯槁面容下隐现的欣慰。
而病榻上的官家,虽说再也不复能够动指写下言语。
官家眼色间透露出了宽心,父子间的亲爱,这个神情是他侍奉汤药半年中,从未有过的。
皇太子心中暗暗欣喜,他当然隐约猜到是谁带来的这一切。
章越回京不过五日,虽未得天子召见,但已是办妥了这一件大事。
随着药匙碰撞的轻响,内侍一勺一勺地喂至官家嘴里,至少这些事不用他办,但贵在孝举。
办完这些事后,太子退至一旁抄写佛经,这是太后安排给他的章程。这半年日夜煎熬中,他早已习惯将焦虑嚼碎了咽进肚里,反而真正有些了一丝孩童不曾有的早熟。
身在帝王家的孩童本就比他人聪慧得早。
太子写得很用心。
不久高太后抵至,太子连忙行礼。但见高太后身旁跟着一名穿着百姓服侍,背着药箱之人。
高太后威严的目光扫过太子,看到案头上抄写的密密麻麻佛经经卷时,神色露出些许嘉许。
太子被内侍带到一旁,帷幕被放下。
太子隐约看到这名民间来之人被邀至官家病榻旁坐下,之后对方给官家诊脉后,之后与高太后言语。
太子虽不明医理,但听此人所言病源,治法都颇得太后欣赏。
片刻后,此人离帐,太后应送此人之帐,对张茂则道:“现在官家之疾一日不如一日。让宰臣们议一议好了。””
太子看着病榻上的官家,不由目泛泪光。
……
在询问了御医会同进诊后,众御医们依旧拿出了模棱两可,谁也听不懂的答案。
尽管宰执们多次质疑,但这些御医们依旧拟了一帖宽缓之药。蔡确等人看了只是改了两处辅药,对于天子每况愈下的病情根本无济于事。
殿外众宰执们都熟读天子脉案,都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但宰执们除了擅长治国外,也都略通一些医道。
众宰执们询问这名名为李光宏的游医。
吕公着捻着白须率先发问:“李先生既通岐黄之术,当知朦胧进药乃欺君大罪。你说你献之药,可有几成把握,使官家之疾得缓?”
对方道:“世上无万全之药,依官家今日之病症,纵扁鹊再世,亦不敢言万全。”
张璪道:“进药一节,尤宜十分慎重。以如今看纵有仙药也不可轻用。”
李清臣摇头道:“此大关系,不可轻投。”
韩缜看众人神色也道:“需严择良医制方,不可让陛下请试药饵。”
苏颂道:“不可以宗社社稷,妄为尝试。”
司马光直接询问李光宏道:“常言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尔祖上可出过侍奉禁中的国手?”
“不曾。”
蔡确听了不由目光一厉,众宰执都忙着撇清干系。
下首章惇已是出面道:“太医院那些平安脉方子灌了半年,倒把陛下灌成一日不如一日。下面的官员都上疏以为太医院都是尸位素餐之人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章惇鹰隼般的目光掠过殿侧瑟瑟发抖的御医们。
蔡确愀然道:“所谓医不三世,一世是《针灸》,二世是《神农本草经》,三世是《素问》、《脉经》,岂有祖孙三代的都是医生,才可救人的道理。”
“《素问》有云,甚者从之。如今已是破釜沉舟之时。这么多御医用了这么多药,也只如石沉大海,倒不如另选良士。”
一旁的章直道:“以往有个钱乙也是善用药的,如今也不知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