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寒门宰相有谁 > 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众望所归大更(第4页)

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众望所归大更(第4页)

苏轼忧心忡忡地道:“先帝治天下二十年,用尽了权术。诗案之后,我本灰心仕途所谓。”

“但此番相召,我是真想替天下尽分力。章公蒙陛下托孤,如何能见得朝堂之上分崩离析呢?”

章越笑道:“子瞻莫非要调和新旧两党的党争,你与邢和叔倒是共论。”

苏轼道:“邢和叔是趋利之徒。”

“但我看得,若因党争而起,一旦新法尽废,新党尽逐的局面出现,则是势不可转。”

章越闻言欣然,司马光此番启用苏氏兄弟,想借苏轼之手打击新党,但苏轼早已与自己同列一方。

章越道:“子瞻喝茶!不知子由之论如何?”

……

数日后,苏辙也回朝了,被高太后接见并授予中书舍人之职。

是日,苏轼携弟同赴章府拜谒。

此番入京,首谒非举荐他们的吕公着、司马光,而是先至章府。苏辙抵京当日,特在兄长府中盘桓一宿,兄弟促膝长谈至漏尽更阑。

彼时司马光与吕公着所举二十一人中,除苏氏昆仲外,孙觉等数人亦已先后来章府投帖。当苏轼兄弟见孙觉正从章府辞出时,相视会心一笑——原来这位陈襄门下大弟子、新任吏部侍郎,亦已来此“认门“。

章越特意安排孙觉与二苏“偶遇“,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历史上的元佑时期苏轼,苏辙,还有孙觉,同属于蜀党,与朔党(刘挚),洛党(程颐)等分歧。

苏轼在历史上决定保留免役法,孙觉主张保留青苗法。蜀党的主张虽是反对新法,但政见相对宽和,反对司马光一刀切的主张。

旧党的意见也是五花八门。

现在新党随着局势进行,逐渐四分五裂。而旧党本是反对新党,从四分五裂走向一起。

现在新党势衰,旧党颇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本是一盘散沙之状。

以后如何相融?

茶香氤氲中,苏轼先陈政见道:“我始终以为仁宗之政为媮,先帝之政为刻。”

“若有其法使忠厚而不媮,励精而不刻,则为善也。”

苏辙则道:“魏公,某则以为当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章越则点点头。

苏辙道:“吾兄政见与我相公,但某则有一点,蔡持正断不可留。”

章越抚掌而笑,暗忖这兄弟二人,一个如烈酒呛喉,一个似清茶回甘。

苏轼尚存宽厚地道:“且看他山陵使后会不会辞相?”

苏辙则道:“何须坐等?尘不自走,帚至乃清;事不自动,人为方成。”

章越欣然,苏辙的政治见识果真高过苏轼一筹。

你在那等蔡确辞相,那是永远是等不到的,那简直是一厢情愿。谁会自动放弃权力,只有自己动手亲力亲为。

苏辙进而剖析:“魏公既受先帝顾命,乃大势所趋。此刻正该雷厉风行,清除蔡党以立威朝野,亦为陈和叔雪恨!“

章越知道此事势在必行,但自己不愿给苏轼兄弟留下自己无情,不折手段的感觉。

所以他故作踌躇地道:“之前官家在御塌上书‘召章越’三字,正是他向太后所言。”

苏辙急道:“这正乃先帝遗命,非蔡持正所急。他不过如实而答罢了,否则不是欺瞒天下,欺瞒先帝?”

“魏公,蔡持正此乃最是狡诈,这些年折在他手中之人不知多少?难道魏公忘了吕吉甫当年之事?”

章越闻言脸上一抽搐,当年吕惠卿假意向自己示好,后又火烧三司之事,令自己和苏辙二人一起狼狈离京。

真可谓是前车之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