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渊源,实不足挂齿。”她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在安静的空气中激起微澜,“无非是长辈闲暇时指点,耳濡目染,略懂些皮毛罢了。”她再次用了“家学”这个模糊而引人遐想的词,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却不肯透露石子的质地和重量。
“皮毛?”乔四爷轻轻呷了一口茶,放下茶盏,杯底与红木茶台接触,发出一声极轻微的“嗒”响。“能隔空断代,直指漳州窑仿品特征,这若只是皮毛,那乔某这汲古阁里摆的,怕是要成瓦砾了。”他的话语带着一丝自嘲,眼神却锐利如刀,紧紧锁住沈昭的表情,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
沈昭感受到那目光的压力,如同实质的冰针。她缓缓抬起眼帘,目光没有躲闪,反而迎了上去,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坦然:“器物真假,终有其理。胎骨、釉光、青料发色、器型气韵,皆有迹可循。嘉靖官窑用回青,紫艳沉稳,釉面肥厚温润如脂玉,乃时代工料使然,非后世急火粗工所能仿其神髓。那日听两位所言,‘胎骨过沉’,不合嘉靖官窑胎体轻盈之质;‘釉光太贼’,则是新仿火气未退、釉水浮躁之象。由此推断漳州窑仿品,不过是依理而行。”她的声音平静无波,像是在讲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将鉴定过程拆解得如同解一道数学题,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没有半分神秘色彩,却更显其根基之扎实。
这番剖析,清晰、冷静、直指本质,没有玄之又玄的“望气”、“感觉”,而是基于对器物物理特征和时代工艺的深刻理解。乔四爷眼中那锐利的审视渐渐被一种深沉的探究所取代。他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紫砂壶身。
“依理而行……”他低声重复了一句,仿佛在咀嚼这四个字的份量。“小友这‘理’,倒是深得工部营造法式之精髓,直指根本。只是,”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这‘理’,怕是浸淫此道数十年者方能参透。小友年方十二,便有如此造诣……着实令人惊叹,也令人……费解。”
那“费解”二字,被他咬得格外清晰,如同一根无形的刺,轻轻扎向沈昭身份的核心。空气仿佛又凝滞了几分。窗外竹叶的沙沙声似乎也消失了,只剩下茶台上水汽袅袅升腾的微响。
沈昭端着茶盏的手,纹丝不动。茶汤微漾,映着她沉静如水的眼眸。她明白,乔四爷的试探进入了更深层——他在质疑她这身“皮囊”与内在“学识”之间巨大的、无法解释的鸿沟。解释不清,那她身上笼罩的“神秘”光环就可能转化为“危险”的信号。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轻轻吹了吹茶汤表面的热气,动作自然得如同一个真正口渴的孩子。然后,她微微抬起茶盏,浅浅地啜饮了一口。温热的茶汤滑入口中,清冽甘醇,豆香栗韵瞬间在舌尖绽放,确实是最顶级的明前龙井。
“好茶。”她放下茶盏,赞了一句,声音依旧平稳,仿佛刚才那尖锐的质疑从未发生过。“明前狮峰,一芽一叶初展,火功恰到好处,锁住了春山的灵气。”她精准地点出了茶叶的产地、采摘标准和工艺特点,如同最专业的茶人。
这看似随意的评价,却让乔四爷的目光再次微微一凝。品茶与鉴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讲究一个“品”字,都需要敏锐的感官、深厚的阅历和精准的表达。沈昭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无意中又展露了她另一面的底蕴。
沈昭迎上乔四爷更加深沉的目光,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在陈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乔四爷疑惑,是人之常情。学识深浅,原不该以年岁论。有人皓首穷经,终不得其门而入;有人生而知之,触类旁通。”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博古架上那些沉淀着时光的古物,“器物有灵,承载的是千百年匠心的凝结,是时代气息的烙印。观其形,辨其质,感其韵,如同与古人对话,与岁月交流。此中真意,非关年齿,唯心诚、眼明、神凝者或可得窥一二。”她的话语带着一种玄妙的哲思,将无法解释的天赋归结为一种与器物、与历史的精神共鸣,巧妙地避开了“经验”这个致命的质疑点。
她的话音落下,听松轩内陷入一片更深沉的寂静。乔四爷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沈昭脸上,那双深褐色的眼眸如同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幽光闪烁,似乎在反复衡量、推敲她话语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那顶级龙井的清香,依旧固执地在两人之间缭绕。
许久,乔四爷紧绷的嘴角线条,终于缓缓地、极其细微地松弛开一丝弧度。那不是笑容,更像是一种紧绷的弓弦被暂时卸去了力道。他端起自己面前早已微凉的茶盏,一饮而尽,动作带着一种决断的意味。杯盏落在红木茶台上,发出一声比之前更为清晰的脆响。
“好一个‘唯心诚、眼明、神凝’。”他的声音低沉依旧,却似乎少了那份无形的压迫感,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有认可,有惊叹,也有一丝更深的、无法释然的疑虑被暂时压下。“沈小友年纪虽幼,此言却已深得鉴古三昧。乔某……受教了。”
他不再纠缠于沈昭那不可思议的眼力来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他暂时接受了她的“不凡”,或者至少,不再将其视为首要的威胁。这意味着第一轮的试探,沈昭凭借其无可辩驳的“理”和玄妙的“道”,成功地站稳了脚跟。
乔四爷枯瘦的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几下,发出笃笃的轻响,似乎在做一个决定。他抬眼,目光再次变得锐利而直接,如同鹰隼锁定了目标:
“小友既具慧眼,乔某这里倒有几件新得的玩意儿,心中存疑已久,不知小友可否……再依‘理’而行,为乔某解惑?”他的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难得的客气,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不容错辩的、真正的考校意味。这不再是试探背景,而是直指核心能力的考验。文庙的“隔空断物”或许有巧合之嫌,那么现在,在这汲古阁的听松轩内,面对面的“掌眼”,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沈昭心中了然。这才是今日真正的重头戏。乔四爷要看的,不是她玄乎其玄的“家学”,而是她实实在在的、能为他所用的“真本事”。她放下手中的空茶盏,腰背挺得更加笔直,脸上没有任何推辞或谦逊的表情,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专注和自信。她迎向乔四爷考校的目光,声音清晰而沉稳,如同出鞘的利刃: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乔四爷,请。”
“好!”乔四爷眼中精光一闪,似乎很满意沈昭这份毫不拖泥带水的干脆。他没有叫阿根师傅,而是自己站起身。他那清瘦的身形在轩内站起,竟给人一种山岳般的厚重感。他走到靠墙的博古架前,没有去碰那些陈列在明面上的精美瓷器玉器,而是俯身,打开了博古架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带有暗色铜锁的樟木柜门。
柜门开启的瞬间,一股更浓郁的、混合着樟脑、陈年木料和某种金属冷气的特殊气息弥漫开来。
乔四爷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捧出三样东西,依次放在了宽大的红木茶台上,就在沈昭面前。
第一件,是一个牛皮纸文件袋,封口处盖着红色的、模糊的印章,上面隐约可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的字样。袋子鼓鼓囊囊,里面似乎装着厚厚一叠纸张。
第二件,是一卷摊开了一半的图纸。图纸很大,是那种工程制图用的厚磅硫酸纸,上面用精细的墨线绘制着复杂的建筑平面、剖面和标注,图纸一角印着醒目的蓝色徽标和一行大字:“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心区规划草案(内部讨论稿)”。图纸上还有不少铅笔勾画的痕迹和潦草的批注。
第三件,则是一个比成年男子巴掌略大的长方形木匣。木匣本身已是古物,材质是深褐色的紫檀,木纹细腻如缎,表面覆盖着一层温润厚重的包浆,边缘镶嵌着细密的银丝,勾勒出繁复的夔龙纹饰。匣子没有上锁,但合缝处严丝合缝,透着一股沉甸甸的神秘感。
这三样东西,风格迥异,时代跨度巨大,价值指向更是天差地别,就这样突兀地并列在古朴的红木茶台上,构成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乔四爷的目光如同探照灯,紧紧锁定沈昭的脸,不放过她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和压迫:
“小友,请上眼。说说看,这三样……都是何物?价值几何?可有……说道之处?”
考验,开始了!而且远比沈昭预想的更加复杂、更加直指这个时代的核心脉搏!这不再仅仅是鉴定一件古董的真伪和价值,而是要求她在瞬息之间,看穿这三件物品背后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价值”维度——金融资本、城市未来、以及深埋的历史隐秘!这考验的,不仅是她的眼力,更是她对当下这个光怪陆离、剧烈变革的时代的深刻理解力和洞察力!
沈昭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瞬间扫过茶台上的三样物品。她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波澜,沉静得如同千年古潭。然而,在那双深不见底的瞳孔深处,却仿佛有星云在高速旋转、碰撞、推演!
她的目光首先落在那牛皮纸文件袋上。那模糊的红色印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如同一个醒目的坐标。结合袋子鼓胀的形状、以及这个时代特有的金融背景——1992年,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1992年国库券**!
前世虽为帝王,不通现代金融,但这一个月疯狂的汲取,让她对这个时代的金融脉搏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她知道,在1988年至1993年间,中国曾发行过一批利率极高的“保值国债”,俗称“92式国库券”。这批国库券由于发行方式原始(摊派)、信息闭塞、以及极高的票面利率(三年期年息高达10%以上,且享受保值贴补),在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套利空间。无数“黄牛”活跃其中,利用地区差价和信息差进行倒卖,催生了一大批草根富豪,也为中国第一代证券市场的诞生积累了原始的资本和人脉!这牛皮纸袋里鼓鼓囊囊的,极可能就是尚未拆封的、成捆的1992年国库券实物券!
价值?在1992年这个时间点,在那些掌握信息渠道的“黄牛”手中,这袋子的价值绝非其票面金额可比!它是流动的、可以迅速变现的、甚至能撬动更大资本的硬通货!尤其是在这个“姓社姓资”争论尚未完全平息、股票认购证热潮刚刚冷却、金融秩序混沌初开的时刻,它代表着一种野蛮生长、充满灰色暴利的原始资本力量!
沈昭的目光没有过多停留,仿佛那袋子里装的只是寻常纸张。她的视线移向那卷摊开的图纸。“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心区规划草案(内部讨论稿)”——这几个字,如同惊雷在她心中炸响!
她猛地想起了站在外滩时,眺望对岸那片插满建设标语的广袤土地;想起了父亲藤箱里那份《内部参考》上关于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层剖析和风险预警;想起了这个暑假她行走在街头,听到人们关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调侃与对未来的茫然猜测。
这份图纸,是蓝图!是未来!是点石成金的魔杖!上面那些铅笔勾画的痕迹和潦草的批注,更是无价之宝!它们代表着决策者最原始的意图、规划的优先顺序、甚至可能存在的争议焦点!谁能提前掌握这份图纸的信息,谁就掌握了浦东这片处女地上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财富流向的先机!其价值,岂是金钱可以衡量?它代表的是信息垄断带来的、足以撼动一个城市格局的恐怖权力!
沈昭的指尖在膝盖上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她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最终落在了第三件物品上——那个深褐色紫檀木镶嵌银丝夔龙纹的长方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