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不浇水,秧苗早都旱死了!
更何况,各村子情况不同,地形地势不同。找水源未必那么准,打井也未必只需要三天时间就够了。再加上匠人也不是铁打的,打完一口井,总得休息个一两天,养一养力气。
于老爷左思右想,都觉得这事儿没什么指望了。
为了保住庄稼,于老爷决定,干脆就奢侈一把,从镇子南端的码头那里运水回来浇地好了。
只是这成本实在是高昂,若是细算下来,其实还不如让田地荒着划算呢。
于老爷琢磨了片刻,就让送信回来的家人带了自己的口信回去:
“打井队还是要请的。但咱们不急用,不要跟百姓们争这一时半刻,价格上也不必特意加厚了。”
于家的运水车队,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赶到镇子南端的码头那里去了,请了是码头的棒棒把车上的木桶都装满了水,然后再一趟一趟运回靠山屯里去。
这副景象,简直成了祥云镇一大景观。
靠山屯的村民们看了,便有些忍不住眼热。于是有些人就跑到于家人面前去求情,想要借个光,从于家运水车队运回来的这些水里,分上一杯羹。
------------
第166章隐患
于家管事笑得慈祥又和蔼:
“这水啊,是于老爷真金白银买来的。
我们买水要花银子,雇佣码头上的棒棒打水、装水要花银子,雇佣车队运水也要花银子。
可是村里又有这么多户人家,给谁不给谁,都不合适。
老爷吩咐了,咱们乡里乡亲的,自是不能看着乡亲们遭难。
但凡村里谁家要是需要用水浇地,可以到码头去买水,我们于家,愿意帮忙给运回来。”
于家管事撂下这话,就不再搭理那些哀求他行行好,施舍一点水救救急的村民。
但除了给于家人自家浇地,和供应自家别院用的水,于家管事还给村东的孤老莫倭瓜家,还有村子北边的孤儿姜九六家,都各送去了一桶水。
于家的态度这样明确,便有那村里人,央求从于家车队运回来的水里,匀一些水出来浇地,他们愿意出水钱和脚钱。
李家人便是其中之一。
于家管事对李家这样积极配合十分满意,当即就乐呵呵地答应了下来。
每天只要交给于家十个钱,就可以买到四木桶水。
乔细妹算了又算,觉得不管怎么算,还是得每次交足二十个钱,买八木桶水才够用。
毕竟老李家还有个豆腐坊。除了要浇地和日常生活,还得顾着做豆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