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开局签到之 > 几个练拳中密不外传的功诀(第2页)

几个练拳中密不外传的功诀(第2页)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

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

——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