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选录 > 第1章 商汤(第1页)

第1章 商汤(第1页)

商汤:从部落首领到开国帝王的传奇人生

一、商汤的时代背景

1.夏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夏朝末年,政治腐败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混乱之中。夏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将国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夏桀自比为太阳,认为自己的统治永固,便开始肆意挥霍民脂民膏。他大兴土木,建造了奢华无比的宫殿,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与宠妃妹喜等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断增加赋税,强征民力,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在他的统治下,百姓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生活陷入了绝境。

夏桀的暴虐统治还体现在对忠臣的迫害上。贤臣关龙逢多次进谏,劝他以国家和百姓为重,停止荒淫无道的行为。然而,夏桀不仅不听,反而恼羞成怒,将关龙逢残忍处死。太史令终古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希望他能有所警醒,桀却不屑一顾。终古无奈之下,只好逃到商国。夏桀的这些行为,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忠臣良将纷纷远离,国家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由于夏桀的倒行逆施,夏朝的国力逐渐衰弱。曾经强大的夏朝,在他的统治下变得不堪一击。各诸侯国看到夏朝的衰落,纷纷开始反叛,不再听从夏朝的号令。夏朝的统治范围不断缩小,失去了对许多地区的控制。百姓们对夏朝的统治也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渴望能够摆脱夏桀的暴政,过上安稳的生活。夏朝末年的社会,就像一座即将崩塌的大厦,摇摇欲坠,等待着新的力量来推翻它。

2.商族的兴起与发展

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的商丘,其历史可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始祖契的诞生颇具神话色彩,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时,吞食燕子所下之蛋后怀孕生下契,因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

自契开始,商族便踏上了发展之路。在夏朝的诸侯方国中,商国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畜牧业的进步,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拓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商族曾两次迁徙,一次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后又迁回商丘。到主癸时,商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

夏朝末年,夏桀的荒淫无道导致夏朝国力衰弱,诸侯反叛。而商国在主癸的治理下,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商汤继位后,更是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将商丘扩建为亳邑,并以此为根据地,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商汤还积极与周边诸侯交往,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商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他们重视祭祀,认为通过祭祀可以与祖先和神灵沟通,获得庇佑。在农业生产方面,商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商族的畜牧业也十分发达,拥有大量的牛羊等牲畜。这些文化和传统为商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族的势力在夏朝末年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能够与夏朝抗衡的重要力量。

二、商汤的生平事迹

1.出身不凡与壮志初萌

商汤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他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族自始祖契开始,历经数代的发展,到主癸时已成为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成长,商汤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资源。

他出生于一个政治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家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培养了商汤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处理家族事务和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商汤总是能够冷静思考、果断决策,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商汤目睹了夏朝统治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夏桀的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还要遭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商汤看到百姓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愤慨。他深知,只有推翻夏朝的腐朽统治,才能让百姓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于是,商汤萌生了改变天下的壮志。他立志要带领商族崛起,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新王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汤开始努力学习治国之道和军事战略,积极结交各方贤才,为未来的大业做好准备。他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不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还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商汤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征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即位为君与灭夏准备

主癸去世后,商汤顺利继位为商侯。面对夏朝末年的混乱局势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商汤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决心推翻夏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商汤继位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工作。

首先,商汤对都城进行了重要的规划和建设。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为了更好地开展灭夏大业,商汤将商丘扩建,称为亳邑,并将其作为灭夏之战的前进据点。亳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商汤积蓄力量和向外发展。在这里,商汤积极积蓄粮草,为战争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还加强了对粮食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战争时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在军事方面,商汤积极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实现灭夏目标的关键。商汤四处招募有才能的将领和士兵,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训练条件。他亲自参与军队的训练,传授军事战略和战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商汤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

除了军事和物资准备外,商汤还积极争取诸侯的支持。他深知,要想推翻夏朝的统治,仅凭商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其他诸侯的力量。商汤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与周边的诸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以仁义和诚信赢得了诸侯们的信任和支持,许多诸侯纷纷表示愿意与商汤一起反抗夏朝的统治。

商汤继位为商侯后,通过迁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以及争取诸侯支持等一系列举措,为灭夏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些准备工作,不仅增强了商国的实力,也为推翻夏朝的腐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商汤将带领着商国的军队和诸侯们的力量,向夏朝发起挑战,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

3.商汤灭葛

葛国位于亳邑西面,是夏王朝所属方国,虽规模不大,但葛伯忠实于夏桀,是夏桀安插在东方的耳目。商汤欲灭夏,葛国便成了必须扫除的障碍。

商汤深知直接出兵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反感,于是决定先尝试争取葛伯。他得知葛伯许久未举行祭祀,便派使者询问缘由。葛伯狡猾地称是因缺乏牛羊用于祭祀。商汤信以为真,派人挑选一群肥硕牛羊送去。然而,葛伯竟将牛羊全部宰杀吃掉,依旧不进行祭祀。

商汤并未放弃,再次派使者询问。葛伯又借口田中种不出粮食,没有酒饭作贡品,所以无法祭祀。商汤便派亳地百姓前往葛地帮助种庄稼,还让边境的老弱和孩子给种地的人送酒饭。但葛伯却派人抢走酒饭,甚至杀害了反抗的孩子。

商汤见葛伯死心塌地与商为敌,已无争取可能,便果断做出出兵决策。他率领军队前往葛国,以“不祀”和杀害无辜百姓为由,讨伐葛伯。由于葛伯不仁,葛国百姓早已心怀怨恨,见商汤前来,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商汤顺利占领葛国,将其土地、人民和财物纳入商国版图,并组织葛国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商汤灭葛意义重大。在诸侯中,此次行动不仅未遭反对,反而让众人指责葛伯不仁,认为其被杀是咎由自取。这使商汤树立了威望,一些怨恨夏桀暴虐的诸侯和方国人民,盼望商汤前去征伐,还有部分诸侯、方国自愿归顺。商汤借此逐步翦除夏的羽翼,削弱了夏桀的势力,为后续的“十一征而天下无敌”奠定了基础。

4.贤相辅佐

商汤能够成就大业,离不开两位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这两人身世和经历截然不同,但都凭借卓越才能成为商汤的左膀右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