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没过多久,石头就把《三字经》背的头头是道了,然后还一句一句解释的有模有样。
姚采澜一听石头解释的内容的深度,呃,小看了江右了。这家伙是个肚子里有货的,光听孩子这一解释,比自己的水平高多了
至于武艺方面,更是别说。
石头那孩子自小就是个闲不住的,如今更是如鱼得水,学的不亦乐乎。回到了后院也忘不了抬腿、挥拳的,摆上几个姿势,把姚采澜看的喜欢的不得了。
姚采澜很清楚,并不是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能当好老师,知不知道是一回事,会不会教又是另一回事了。
姚采澜最怕的就是那种明明自己很有才华却偏偏不会教孩子,最后反而逼得孩子越来越厌恶学习的老师了。
所以,从石头目前的学习效果看,倒真是凭空捡了两个便宜好老师
江姑姑再过来时,就悄悄地透漏给姚采澜,说教石头的想法其实啊是江右的主意。
哼,那个倔强的家伙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江姑姑在故意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为江右买好,反正,姚采澜是承了他们的情了。
到了夏天,一家人照例要往大兴庄上去避暑。这时候,问题来了。
江右他们自然不方便抛头露面。可石头却不愿意离开小树。
&ldo;那你就留下跟小树哥哥玩吧。&rdo;姚采澜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时间推移,姚采澜觉得可以把石头完全放心的交给江姑姑带着了。
可石头又不舍得大好的田园风光。于是开始撒泼打赖,哭闹不休,气的姚采澜抬起手就想给他屁股上来一巴掌,却让江姑姑给拦下了。
石头倒也乖觉,一见有救星,刺溜一下就钻到了江姑姑怀里,搂着江姑姑的脖子不撒手,把姚采澜搞得哭笑不得。
倒是江姑姑见他们母子闹起了别扭,一边安慰的拍着石头的怀抱,一边主动提出,&ldo;若是奶奶不嫌麻烦的话,那就让小树也跟着去吧。&rdo;
姚采澜倒是有了意外的惊喜。这说明自己这些苦心没白费啊,人家好歹是完全信任咱了。
说起来倒也是,江右两口子都是知恩图报的人。这些日子以来,姚采澜对小树那是没的说,可以说,石头有什么,小树就有什么。两个人就是石头心,也该被捂热了。
江右那家伙虽然脸上仍然别扭着,可是,江姑姑要跟姚采澜说个话什么的,他也从来都不拦着,教导起石头来也是尽心尽力,从来不偏向小树,总是一视同仁。
哎呀,小树和石头简直乐疯了,一路上在车里叽叽喳喳,兴奋地说个不休。
到了庄子上,天宽地广的,两个孩子就跟出了笼子的鸟一样,撒着欢的玩。
很明显,小树自小长在山上,对各种玩法熟稔得很,带着石头也跟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下河摸鱼,爬树掏鸟蛋,粘知了。。。
对于这些孩子的玩意儿,姚采澜抱着大力支持的态度。因为家里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小木匠,所以无论是捞鱼用的网子啊,还是粘知了用的小网子啊,这些小工具俱是制作精良,把小树和石头高兴坏了,抱住姚采澜亲了又亲,否则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了都。
很快,两人便跟村里的几个同龄的孩子联络上了,每日里自觉的凑在一起玩。于是,姚采澜为孩子们准备的工具大放异彩,让石头和小树享尽了羡慕的眼光。
有一天,石头光着小脚丫跟着小树回了家,这让白嬷嬷大为不满,拉着脸数落了半天。姚采澜笑着劝导,说这是&ldo;接地气&rdo;,多接地气孩子会更聪明更健壮的。
白嬷嬷压根不相信,等江清山回来还忍不住拉了他来&ldo;评评理&rdo;。熟料江清山只是皱了皱眉,沉吟了片刻,终于担心的说了一句,&ldo;只要别让瓷片割伤了脚就行&rdo;。
这是什么爹娘啊这是。
主母五十九消夏
五十九消夏
有时候,几个孩子在山野里头寻了许多不知名的野果来吃,偶尔也会带上一小口袋红艳艳的小果子回家来,献宝似的拿给姚采澜吃。
姚采澜看了眼睛一亮,居然一口道破了它的名字,&ldo;这是狗茄子吧?&rdo;呃,这如此美型的小东西却有着这么一个囧囧有神的名字。
俩孩子又惊讶又崇拜的看着她。
姚采澜很给面子的拈了吃上几颗,笑着连声说好吃。酸酸甜甜的,还略有一点点的涩意。
余了手里还有一小把,姚采澜却舍不得吃,反反复复的在手里掂量着看,最后还费尽心思的把这一小把放在了一个碧玉色的石碗里头摆着。
红的艳丽,红的剔透。只有这似乎是尽占了天地灵秀的小果子,才不管前生后世亘古不变么?
石头因了姚采澜的赞赏而大受鼓舞,得寸进尺的吵着非要给铁锤尝尝,结果当然是被严词拒绝了。
当自己的哥哥欢呼雀跃的奔向大自然宽广的怀抱时,唯有铁锤安坐钓鱼台。
&ldo;这孩子怎么这么懒啊,这个懒蛋&rdo;姚采澜亲热的骂道,一边拿着拨浪鼓引着躺在藤席上的孩子翻身。
铁锤光着雪白的屁股,身上只系了一个红肚兜,两只眼睛一直瞅着母亲手里的玩意,嘴里&ldo;嗬嗬&rdo;有声,嘴边的哈喇子留了很长的一条线,白生生藕节一样的手脚凭空乱抓乱蹬,那身子却依然不愿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