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刚刚开始,非常清楚英日联盟的俄国人就卷进了一桩国际事件,英国人差点与他们打起来。10月21日晚,当舰队通过北海时,把英国的拖网渔船当做前来攻击的驱逐舰而开火射击。在这简短但猛烈的连续射击中,其中一艘渔船被击沉,有些俄国舰船甚至互射起来。
分舰队继续前进,没有营救幸存者,但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巡洋舰支队追踪并监视俄国舰队,一直到直布罗陀,当沙皇政府同意提交国际仲裁后才停止追踪。
在到达丹吉尔时,罗热斯特文斯基把他的轻型舰船分开由福克萨姆少将指挥,取道苏伊士运河。自己指挥可能在运河中触底的重型舰船向南绕道非洲。途中,他的舰队在好几个法国和德国的港口由德国煤船加了燃料。1905年1月9日,两支舰队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贝岛会合。在那里他们很快得到从俄国来的5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的增援,此时他们得知旅顺口刚刚陷落。
沙俄政府本可以传回罗热斯特文斯基,等待一支业已批准了的真正强大的舰队的建立。但是,头等要紧的是他应无论以什么代价立即率领分舰队赶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因为跨西伯利亚铁路已经证明无力承运流向满洲的人力和物资。除非沙俄海军赶往阻击从日本源源不断的运往大陆的部队和给养,沙俄军队就面临灭顶之灾。海军部命令罗热斯特文斯基奋力向前,另外通知他,由涅博加托夫少将率领的1艘旧的慢速战列舰,1艘巡洋舰和3艘旧式海岸防御铁甲舰将与它会合,都是些罗热斯特文斯基宁愿不要的&ldo;多余的累赘&rdo;。
波罗的海分舰队司令很想马上离开马达加斯加,但是为等待与德国重签煤炭合同而在欧洲举行的为期两个月的谈判只能滞留在那里。但是,热带地区的炎热削弱了舰船和舰员战斗力。最后舰队到达了法属印度支那,在那儿又等了两个月后,涅博加托夫领着他的水手们厌恶地称为&ldo;自沉级&rdo;的破船赶到了。
5月14日,会合的俄国舰队共53艘离开法属印度支那踏上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最后征程。为了到达目的地,罗热斯特文斯基不得不通过日本海。有三条航道可选择:穿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从战略上看,他作出哪种选择都没有多大区别,因为东乡大将占据内线位置,将首先赶到三处中的任一处。所以罗热斯特文斯基选取了最近的路线‐‐朝鲜海峡南面的对马海峡,尽管罗热斯特文斯基怀疑东乡会在这儿伏击他。
5月23日,在吐噶喇列岛附近,煤船最后一次靠上俄国分舰队。每条舰都得到命令只带足够的煤,而且要保证能在27日‐‐预计与敌舰队接触的日子‐‐使舰船保持良好的战斗平衡。不久,罗热斯特文斯基转向东北方向列队驶向对马海峡。途中福克萨姆少将死于心脏病,但他病亡的消息没有向舰队宣布,也没告诉现在自然成为第二司令的涅博加托夫,福克萨姆的军旗还在&ldo;奥斯利亚比亚&rdo;号上飘扬,该舰舰长受命指挥分舰队。
应该指出的是罗热斯特文斯基碰到了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最早的战争原则要求指挥官在一段时间内达成一个主要目的。而罗热斯特文斯基面临的目标却有三个:1迎战日本舰队;2率领自己的舰队到海参威;3由于跨西伯利亚铁路的故障已造成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匮乏,须带着自己的后勤船队。所以他要同时解决战斗、航行和护航问题。相反,他的对手只要专注于打垮俄国舰队。
担心夜间遭到鱼雷袭击,罗热斯特文斯基计算了航行时间,以便白天通过对马海峡。他的战斗编队‐‐3个各由4舰组成的分队‐‐包括8艘航速火力各异的战列舰。它的航速因为补给船和后卫分队涅博加托夫破船的拖累只有10节。编队以纵队作战,巡洋舰将支援作战编队或根据指示掩护护航队。纯防御任务白天由驱逐舰担负,夜间由重型舰担负。5月27日中午,舰队进入海峡时,罗热斯特文斯基的旗舰&ldo;苏沃洛夫&rdo;号的旗绳上挂出了信号:&ldo;航向北偏东23度&rdo;‐‐航向符拉迪沃斯托克。&ldo;苏沃洛夫&rdo;号沉没前,信号旗一直飘着。
六、对马海战(1905527-28)
正如罗热斯特文斯基所料,东乡带着4艘战列舰和8艘重型巡洋舰正在靠近朝鲜的对马海峡西侧等着他。27日拂晓,东乡的一个哨兵用无线电报告:俄国人正向对马海峡驶来。太阳升起时,东乡在&ldo;三笠&rdo;号上带着第一分队向东阻击,上村带着第二分队紧跟在后。东乡计划让编队形成一个联接的屏障在俄国人的舰队前来往穿插,逼迫他们掉头。他的轻型巡洋舰攻击俄国巡洋舰和补给船。夜幕降临时,所有使用炮火作战的舰船停止战斗,把敌人交给驱逐舰纵队,然后退向北方为他们腾出战场。第二天清早,日舰编队向南再次攻击。这种方式将反复多次直至俄国舰队覆没。
图33对马海战
图33对马海战
东乡快速驶向对马海峡北部水域。下午1点左右从西向东穿过预计中的俄舰前进队形,接着掉头向南,以便从东面攻击敌人。在这个航向上他才发现敌人还有8海里远,以23度航向驶向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舰的航向比得到的最后报告更偏北。这一新的前进航线需要从其左翼进攻才能使他们掉向。于是,下午1时30分稍过一点,东乡改成西北航向,领着编队从临近的敌人的前头15,000码处穿过,并连续向左拐弯,与俄国人成相对航向攻击其左舷。就在这时,&ldo;三笠&rdo;号的舰桥上升起了信号旗:&ldo;帝国兴亡在此一战。各员奋励努力。&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