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谋不谋下一句 > 第51章 商山四皓(第1页)

第51章 商山四皓(第1页)

在那风云变幻的汉初时期,一场白登之围,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汉朝堂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当然,出了这白登之围这么重大的事儿,消息如同风一般迅速传开,而远在玄门那宁静之地的张良听闻后,心急如焚,二话不说,迅速地从玄门赶回了长安。

长安城的街道上,张良的脚步匆匆而有力,那坚定的步伐仿佛诉说着他对长安、对刘邦的牵挂。一路上,过往的行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却无人知晓这位行色匆匆的人物心中的急切。

当张良终于回到长安,迎回刘邦后,他仿佛就像找到了依靠的港湾,再也没有怎么离开过刘邦了。在刘邦的身边,张良能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那就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和长治久安。

说起张良这回去玄门归宗,倒也真是有不少收获。玄门之中,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天地,古老的文化和深奥的道家思想在这片净土上流淌。道家的各类典籍,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张良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便带了不少回来。这些典籍,是他智慧的源泉,也是他对未来大汉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除此之外,他还在玄门结识了四位备受尊崇的师叔——商山四皓。这四位老人,在当地是如同传奇一般的存在。

刘邦在白登被围之时,心中着实被吓了一大跳。那围城的匈奴军队,如潮水般气势汹汹,让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这情形,与当初被项羽反追回荥阳,然后项羽围城猛攻的情况差不多。四周的喊杀声、风声,仿佛要将人吞噬。但在那生死边缘,刘邦久经阵仗,早已养成了特殊的心理素质。

他久经沙场,历经无数大小战役,老是在败仗中挣扎,却又总能如神助般化险为夷。这样的经历,使他虽然身处险境,却不知不觉已经养成了在危机面前迅速显得比较淡定的良好心理素质。

因此,就在刘邦目光触及到张良身影的那一刹那,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并迅速在他那张饱经沧桑的面庞上荡漾开来。只见他先是下意识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那模样活脱脱像极了一位经历漫长旅途奔波、身心俱疲的行者,而此刻眼前突然出现的那个熟悉身影,恰似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他所有的疲惫与困倦都在瞬间烟消云散。

紧接着,刘邦毫不犹豫地迈开大步,三步并作两步朝着张良疾步而去。眨眼间,便来到了张良面前,随即张开双臂,犹如一只力大无穷的巨熊一般,猛地将张良紧紧拥入怀中。这一刻,整个场面仿佛凝固了一般,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唯有这对久别重逢的挚友。

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宛如一个在外漂泊许久的游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温暖的家中,一眼望见了日思夜想的妻子时所流露出的满心欢喜与慰藉。刘邦就这样用力地搂着张良,仿佛想要通过这个拥抱,将这段日子以来所有的思念与牵挂统统释放出来。

随后,一如往昔岁月里无数次的相伴而行,刘邦依旧牢牢地攥住张良的手,生怕一不小心又会失去彼此似的。二人并肩登上马车,肩挨着肩稳稳坐下。随着车夫手中缰绳一抖,马车缓缓启动,向着宫殿的方向徐徐前行。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亲密无间,那份默契就如同与生俱来一般,从未因为时光的流逝或是距离的阻隔而产生哪怕丝毫的生疏与隔阂。

在马车缓缓前行的路上,刘邦十分淡定地询问起张良回师门的情况。他的眼神中透着好奇,那是在他经历了这场生死考验后,对新知识的渴望。

张良微微颔首,缓缓开口,便将商山四皓的情况向刘邦作了简单的介绍。他那平静的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将商山四皓的故事缓缓展现在刘邦面前。

商山四皓,乃是秦朝末年四位学识渊博的博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曾是在秦始皇时期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在史馆里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职责。

在他们这群人当中,存在着这样一位奇人,此人博古通今,知晓无数过往之事,人们皆尊称其为“通古今”。对于历史,他可谓了如指掌,就好似那一本又一本厚重无比的史书已然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脑海深处。无论是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还是各个朝代起起落落的兴衰历程,无一不被他牢牢铭记在心间。这些往事于他而言,犹如一面面光洁明亮的镜子般清晰可见,丝毫没有半分模糊之处。

而另一位则以善于辨别古物真假而声名远扬,众人给他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辨然识”。他的那双眼睛异常锐利,仿若能够轻而易举地刺穿那层层叠叠的时光迷雾。哪怕置身于堆积如山、琳琅满目的古物之间,他也总是可以精准无误地判断出每一件物品的真伪来。任何赝品或是仿冒之物,都休想逃过他这双火眼金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要说的这位,则一心一意专注于教授古代典籍方面的知识,并因此获得了“典教职”的美誉。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无私奉献之心,将自身所积累的渊博智慧以及海量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一辈们。在求知的漫漫征途中,他宛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默默地照亮着众多学子在浩瀚知识海洋里奋勇前行的道路。

这四位贤能之士,如今都已八十多岁了,岁月的风霜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们的须发皆白,如同一头银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却都很好,那矍铄的眼神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秦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战乱的纷扰,寻求一片宁静的天地,四皓便重回玄门,隐居在了洛商山中。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当地的老百姓们只晓得他们是四个白头发老头儿,每日在山林中过着宁静的生活,故称他们为“商山四皓”。

刘邦听了张良的介绍,眼中满是对这些有学问、有本事的老人的神往。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好奇和敬重,仿佛已经在心中描绘出了那四位贤能之士的身影。过了片刻,刘邦突然兴奋地说道:“你那四位师叔如此有本事,我请他们出来做官他们来不来呀?”

张良轻轻摇了摇头,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可能不会来吧!他们年事已高,已经不会再追求功名利禄了。那一生的风风雨雨,早已让他们看淡了尘世的喧嚣与纷争。况且他们已经习惯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那宁静的山林,便是他们心中的归宿。估计是请不动的了!”

刘邦却微微皱了皱眉,心中那股强烈的渴望丝毫没有因为张良的话而减弱。他急切地说道:“你把他们的住址给我。我派人去请!多给财物,礼数周到点,我就不信请不动!”那坚定的语气,仿佛他已经看到商山四皓入朝为官的那一刻。

在那宫殿的殿堂之中,刘邦微微眯起双眼,心中暗自思索着。他想到了陈平此次出使,用那些金银珠宝去疏通各路关系,甚至连匈奴那高高在上的冒顿单于的阏氏都被收买,使得原本剑拔弩张、陷入绝境的汉军得以安然解围。想到此,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暗自琢磨道:“连匈奴那顽固的单于之妻都能被重利打动,我大唐的贤能之士,又怎会不为这世间的名利所动呢?那商山四皓,虽隐居山林,但对于这般厚重的礼遇,想必也不会拒绝吧!”想到这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笃定,仿佛已经看到了四位贤士屈尊入朝,为汉朝效力的一幕。

一旁的张良静静地站着,听了刘邦这番心中的盘算,只是淡笑着轻轻摇了摇头。他的笑容中带着一种深邃而沉静的智慧,仿佛看透了刘邦的想法,又仿佛预见了事情的发展。他知道,这些隐士,尤其是商山四皓,他们所追求的并非尘世的功名利禄,他们对道德名节的坚守,对山林隐逸生活的钟情,绝非金银珠宝所能动摇。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邦心中那股想要得到商山四皓辅佐的念头愈发强烈。他决定派遣使者带着丰厚得让人咋舌的重礼,前去恳请这四位隐居的贤士出山相助。使者们带着刘邦的期望和满满的诚意,踏上了前往商山的道路。他们多次往返,一次次将珍贵的礼品呈现在四位老者面前,言辞恳切地陈述着汉朝的求贤若渴,希望他们能为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然而,商山四皓却始终不为所动。他们平静地看着那些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眼中没有丝毫的波澜。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外物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更为珍视的是自己的气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每一次,他们都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使者的请求。

几番周折之后,使者无奈地回到了宫中,将结果如实禀报给了刘邦。刘邦这才相信了张良当初所说的那些话,他不由自主地摇头叹息道:“世人皆被名利所诱,可这世间终究还是存在不为钱财和官职所动的人啊!”他的语气中,既有对四位隐士的感慨,又有对这繁华世间人心浮动的无奈。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与张良的交谈中,刘邦原本还沉浸在未必不能请得商山四皓出山相助的自信之中。但随着话题的展开,他的思绪渐渐被牵引到了别处。此时,他的目光逐渐变得柔和而温和起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饶有兴致地向张良问道:“子房啊,我可是久闻那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之名啦,这部经典可谓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啊!听说其中蕴含着极其深奥的哲理和智慧呢。不知你此番出行在外,可有机会得到这传说中的宝典——老子的《道德经》呀?”

张良听到刘邦的询问后,先是微微躬身,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回陛下,微臣确实有幸得以拜读并获得此部真经。为了能够时常翻阅学习,微臣还用锦帛精心抄录了一份呢。这本《道德经》真真是内涵深邃无比,微臣每一次研读它时,都会深深感受到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仿佛越探究就越能发现新的奥秘一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邦一听张良居然已经将这宝贵的《道德经》抄录在手,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他兴奋地立刻说道:“哎呀呀,如此甚好!既然你已拥有了这份珍贵的典籍,那就快快再抄录一份出来吧!也好让朝中其他大臣们都能一同分享这难得的智慧结晶,大家一起来仔细研究探讨一番,说不定还能从中悟出治国安邦的良策呢!”

张良心中一动,他以为刘邦这般急切地想要,定是想要亲自研读其中的奥秘。于是,他说道:“微臣也还没有细看呢!”他深知这部经典之作的艰深,想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一番。

刘邦却摆摆手,笑着说道:“我哪儿看得懂哟!叫你抄份下来,可不是为了我自己看,而是要把它放到史馆里去!总不能让这样的典籍都弄没得了嘛!”刘邦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对文化的珍视和责任感,他深知这部经典对于后世的重要性。

张良听了刘邦的话,微微点头,心中想着:“刘邦虽对《道德经》的具体内容或许并不精通,但他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之心却值得称赞。”

他原本就深知老子那《道德经》的特殊意义。原本老子的《道德经》是刻写在竹简上的,历经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早已有所残缺不全。而经玄门史官们的精心修补和整理,还增添了一定的补充内容,才使得这部珍贵的典籍得以保存下比较完整的五千言之书。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若不加以抢救和妥善保存,恐怕真的会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散佚不见了。

于是,张良回到家中,静下心来,开始专心致志地抄录《道德经》。他一笔一划,神情专注,力求将每一个字都抄写得准确无误。经过多日的辛劳抄写,他顺利地又完成了两份抄录。随后,他将其中一份呈递给了史馆,供后世学者研究和学习。就这样,西汉流传的《道德经》,便几乎都是以帛书的形式存在了!这帛书不仅承载着老子这部伟大经典的思想内涵,也见证了汉朝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