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她心目中翩翩君子的模样啊!
为什么让她找到了,又摆出各种难题,无法跨越呢?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他溜走?
朱伏梅太伤心了,思及家里给安排的相看对象,更是悲从中来,谁都哄不好。
别说是她身旁伺候的小丫鬟了,就是陶迟亲自开口,也止不住她的泪水。
后来,哭得抽抽噎噎鼻尖通红,朱伏梅后知后觉的嫌丢人,不肯回农庄去。
毕竟是到别人的地方做客,这幅模样去了难免要被关心问候。
她可怎么说?也太失礼了。
两人便在圻石的驿站里落脚一宿。
直到隔日上午,稍作收拾后才返回,会合了一道入京。
队伍启程时,车马还不少,搬家行囊加上两位娇客,都六辆马车了。
有这俩小娘子在,其中一个还满腹心事,薄时衍只能眼看着汤幼宁与她们窝一车去了。
留下他与陶迟大眼瞪小眼。
索性就在车上对弈,顺道聊聊北地那边的事情。
陶迟得了摄政王的青睐,同窗乃至师长,无不替他感到高兴与羡慕,或许还有几分酸溜溜。
这么个穷小子,秋闱名次也不打眼啊,怎就撞了狗i屎运!
搭上摄政王这条大船,那还不青云直上?!
陶迟同样欣喜而激动,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是对薄时衍此人更加全面的认知。
经过几次短暂的拜见与问答,通过言语神态包括决策,就能基本判断出彼此是什么样的人。
薄时衍想找废话少能做事的,陶迟身为底层,惦念故乡那苦寒之地,不也是如此。
上位者心怀天下,有心有魄力去做出谋划、改变大堰现状,他们底下这群追随者才能肝脑涂地,有余地发出萤火之光。
读书人没有不知道先帝的无能,哪怕陶迟年岁小,当初他不曾参与过什么,可该知晓的全都了解过。
无能懒政,挥金如土,不顾百姓们的死活,几十年间一步步耗空国库,周围群狼环伺……
这样的帝王,即便臣子们有十二分的劲儿,也使不出一半来。
注定是一群群人前仆后继,挣扎后被驱逐,或是心灰意冷自行离开。
陶迟不对先帝批判什么,也不清楚如今的幼帝圣意如何,他只看摄政王。
因为这天下事,尽在他手中。
摄政王没有忽视北地,深谋远虑,叫他极为惊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百姓手握养活自己的能力,才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