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李家坡,李氏家族祠堂广场热闹非凡。
人们围坐猜码斗酒,女人们在端着托盘穿梭在广场上。
锅铲碰撞间飘出烧鹅、炖肉的浓香,大铁锅下的柴火噼啪作响,炊烟裹着菜香弥漫整个祠堂广场。
宴席不仅是味觉盛宴,更铺展着乡土人情的长卷。
祠堂内院,一场歃血祝融仪式完成后,所有人坐回原位,开始拼酒。
此时他们丝毫不在意自己手臂上的伤口。
风云变幻,日月交替。
距离李家认家臣已经过去一个礼拜。
这几天整个四九城,因为李子航全城收购瓷器的事,可谓让老百姓沸腾起来。
现在小孩子在废宅子玩,如果发现碟子碗,都抱着东西去收购点碰碰运气。
有时候他们还真捡到老物件,转头换了五块钱。
李子航为了收购瓷器,在整个四九城设立了十几个站点。
从全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民众,抱着各种瓷器,排着队到站点换钱。
这一盛况也惹到不少收藏家眼红,可他们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本事跟李家学。
有时候那些人蹲在收购点,看到排队的民众,手里抱着好东西用高价购买。
二十来岁的马都都,看着那些排队人手里抱着各种宝贝,眼红的都快发疯。
韩春明,更是到处借钱,盯着那群排队的人。
只要看见好物件,他立马挤在人群里,开始套近乎撬墙角。
每天清晨,四九城琉璃厂文物商店的铁门前,早已排起蜿蜒长队。
裹着棉袄的农民、胡同里的老户儿们揣着蓝布包裹,在寒风中跺脚搓手,等待开门时刻。
铁门刚开一条缝,人群便如潮水般涌向柜台,河北老汉手里抱着乾隆官窑碗,在推搡中险些摔碎,鞋被挤掉也顾不得捡。
柜台后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接过物件时的手指,在釉面上轻轻摩挲,新街口瓷器组的老先生,只看釉面反光便能报出窑口。
“钧窑月白釉,金代磁州窑系”。
信托商店门口游荡着“蹲大筐”的古玩贩子。
他们盯着农民自行车后架两侧的柳条筐。
那里塞着用稻草包裹的掸瓶、帽筒。
这些贩子精通“截胡”之道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都是想用最少的钱,在这场收购古董文物的活动里捡漏。
曾有落魄旗人后裔,将祖传的紫檀雕花案几以30元贱卖。
而马都堵这类藏家则另辟蹊径,他们苦口婆心,套近乎高出市场价格,收购一两件瓷器。
破烂侯更是跟人精一样,在进城的路口蹲点,截胡那些排队进城卖瓷器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