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芯的「北辰」战略,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齿轮,带动着公司内部的各个环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技术研发突飞猛进,外部合作悄然布局,Ipo筹备紧锣密鼓……一片欣欣向荣、势不可挡的景象。
然而,在这高速增长和深刻变革的背后,组织层面的“成长烦恼”和内部整合的挑战,也如同冰山下的潜流,开始逐渐显现,考验着这家年轻公司的管理智慧和应变能力。
挑战一:沟通壁垒与信息鸿沟
随着「蜂巢」基地的「北辰」oS团队规模急剧扩张到数百人,并且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顶尖人才,团队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语言障碍还是其次,”负责内核团队的某位小组长,在一次内部沟通会上向小张(张明)抱怨道,“我们配备了翻译软件和内部语言培训,基本沟通没问题。但关键是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差异!”
“比如,我们一些来自欧洲的内核专家,习惯于非常严谨、文档驱动的开发模式,每一个修改都要经过层层评审和充分测试。而我们一些来自互联网或开源社区的年轻工程师,则更崇尚‘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有时候代码写得飞快,但文档和测试就跟不上。这两种风格碰到一起,很容易产生摩擦和误解。”
“还有,”另一位负责驱动开发的工程师补充道,“我们oS团队在香港「蜂巢」,而硬件团队(「天枢」Soc)和EdA团队主要在深圳。虽然有视频会议和协同平台,但很多时候,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还是需要面对面、在白板上一起画图讨论效率最高。这种地理上的分割,无形中还是增加了沟通成本和延迟。”
更严峻的是,由于「北辰」计划的最高保密等级,导致信息在不同项目、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防火墙”。负责「蜂鸟」芯片市场推广的团队,可能完全不了解公司正在秘密研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负责「龙芯」dVd芯片维护的工程师,也无从得知公司未来的重心早已转向移动平台。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保证了核心机密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资源重复投入、跨部门协作不畅、甚至部分员工因为感觉被“边缘化”而产生士气问题。
挑战二:资源争夺与优先级冲突
「北辰」和「天枢」作为公司的最高战略优先级,如同两个巨大的“资源黑洞”,不断吸纳着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充裕的预算。这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资源上的冲突。
最典型的冲突,发生在验证测试环节。
“陈总!小张总!”负责公司中心验证平台的经理老李快要愁白了头,“我们现在只有5套最高端的FpGA原型验证平台(能够模拟「天枢」Soc的完整功能)!硬件团队那边要做最终的Sign-off回归测试,oS内核团队那边要验证最新的稳定性补丁,驱动团队要联调新的外设接口,连SdK团队都说需要平台来复现开发者报告的bug……这5套平台一天24小时连轴转都不够用啊!优先级怎么排?!”
类似的资源争夺,也发生在顶尖人才的调配上。比如,一位极其擅长低功耗设计的模拟电路专家,可能同时被「天枢」硬件团队、「北辰」内核电源管理小组、甚至「夸父」cpU预研项目所需要。如何平衡和协调?
这种内部的“资源内卷”,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项目进度,更可能激化部门矛盾。
挑战三:保密压力与身心俱疲
对于所有参与「北辰」和「天枢」核心研发的员工来说,除了技术上的巨大挑战,他们还承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保密压力。
对外部,他们必须守口如瓶,不能向家人、朋友、前同事透露任何关于项目的细节。这对于很多习惯了在技术社区分享、或者性格外向的工程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煎熬。
对内部,由于信息的严格分级和隔离,即使是同一个大项目组的同事,也可能对自己不直接负责的模块知之甚少。这种“管中窥豹”的工作状态,有时会让人感到沮丧(frustrating)和缺乏全局视野。
再加上项目本身极其紧张的进度要求,导致长时间、高强度的加班成为了常态。“996”在这里可能都算是“轻松”的,很多核心骨干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连续数周甚至数月都处于极限运转的状态。
身体上的疲惫,加上心理上的保密压力和对项目成败的焦虑,使得团队中开始出现一些倦怠甚至burnout的迹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离职(当然会被要求签署更严格的离职保密协议),有新加入的天才因为无法适应这种高压和保密环境而水土不服……
这些“成长的烦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很可能会成为拖垮整个「北辰」计划的内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