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与早年经历
1.西汉中期的政治格局
汉武帝后期,西汉政治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其中巫蛊之祸对朝廷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场祸乱始于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当时汉武帝住在建章宫,看到一个男子带剑进入中龙华门,怀疑是不寻常的人,便命人捕捉。该男子弃剑逃跑,侍卫们追赶,未能擒获。汉武帝大怒,将掌管宫门出入的门候处死。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还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此后,汉武帝命江充彻查巫蛊之事,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便在太子宫掘蛊,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坐实了太子诅咒武帝的罪名。太子刘据无法辩解,只好发兵诛杀江充。汉武帝派丞相刘屈氂率兵平乱,双方在长安城中激战数日,死者数万人,太子兵败逃亡,最终自杀。巫蛊之祸牵连甚广,数万人因此丧命,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严重动摇了西汉的政治根基。
与此同时,霍光等权臣势力逐渐崛起。霍光为霍去病异母弟,为人沉静详审,深得汉武帝信任。在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身亡,汉武帝另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幼主。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霍光在辅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得西汉社会逐渐恢复稳定。然而,随着霍光权势的不断扩大,他也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家族成员遍布朝廷各个重要职位,形成了强大的权臣势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时期长期的对外战争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得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筹集军费,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对民间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到了汉武帝后期,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文化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西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德治”,主张以礼义教化百姓,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儒家思想的独尊,其他学派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受到了影响。同时,由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掌握在少数经学家手中,他们通过传授经学来培养弟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势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
2.巫蛊之祸与牢狱生涯
巫蛊之祸的起因错综复杂,迷信与权力斗争交织其中。在古代,人们普遍迷信巫蛊之术,认为通过诅咒、埋人偶等方式可以加害他人。汉武帝晚年迷信方术,对巫蛊之事深信不疑。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便利用这一点,将巫蛊作为打击政敌的手段。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嫌隙,为了防止汉武帝驾崩后太子即位对自己不利,便蓄意制造了这场巫蛊冤案。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全面爆发。江充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在宫中大肆搜捕所谓的巫蛊之人。他先从后宫不受宠的妃嫔开始,逐渐牵连到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在太子宫中,江充指使手下埋下桐木人偶,诬陷太子诅咒汉武帝。太子刘据无法自证清白,又无法见到汉武帝当面辩解,在情急之下,听从了少傅石德的建议,决定起兵诛杀江充。太子派人伪装成汉武帝的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并将江充斩首。然而,这一行动却被汉武帝误解为太子谋反。汉武帝派丞相刘屈氂率兵平乱,双方在长安城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持续了数日,死者数万人,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太子刘据最终兵败,被迫逃亡。在逃亡途中,太子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皇后卫子夫也因无法承受这一打击,选择了自杀。
刘询正是在这场祸乱中受到牵连。他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当时尚在襁褓之中。太子一家遭遇变故后,刘询也未能幸免,被投入了监狱。一个无辜的婴儿,就这样在监狱中开始了他的苦难生活。监狱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年幼的刘询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幸运的是,刘询在狱中遇到了丙吉。丙吉为人善良正直,他深知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对刘询这个无辜的婴儿十分同情。丙吉特意挑选了两名谨慎忠厚的女囚胡组、郭征卿,让她们轮流喂养刘询,并将刘询安置在宽敞干净的牢房中。在丙吉的悉心照料下,刘询才得以在狱中存活下来。
后来,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认为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便下令将狱中囚犯全部处死。使者夜晚来到监狱,丙吉紧闭大门,拒绝使者进入,他说:“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呢!”使者无奈,只好回去向汉武帝复命。汉武帝听后,也有所醒悟,便下令停止了这次屠杀。刘询再次因为丙吉的保护而逃过一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巫蛊之祸以太子刘据一家的悲惨结局而告终,朝廷元气大伤。而刘询在襁褓中就经历了这场灾难,在监狱中度过了艰难的时光。但丙吉等人的照顾,为他的生命保留了一线生机,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
3.民间成长岁月
在丙吉等人的努力下,刘询在四岁时被释放出狱。随后,他被送到祖母史良娣的娘家,由史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贞君可怜这个孤苦的孩子,对他悉心照料,让刘询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
在民间的生活中,刘询展现出了对学习的强烈渴望。他勤奋好学,拜东海澓中翁为师,系统地学习《诗经》。在学习过程中,刘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毅力,他不仅深入理解了《诗经》的内涵,还能从中汲取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智慧。这种对知识的追求,为他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除了学习,刘询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经常与一些年轻的才俊交往,他们一起谈天说地,讨论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这些朋友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他们的经历和见解让刘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刘询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对他日后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询喜欢在长安附近的杜县、鄠县一带游玩,他常常流连于三辅地区的山水之间。在这些游历中,他深入了解了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的现实。他看到了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却依然难以维持生计;看到了商人在市场上艰难地经营,还要承受各种苛捐杂税;也看到了地方官吏的腐败和不公,对百姓的欺压和剥削。这些亲眼所见的景象,让刘询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这段民间成长的经历,对刘询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亲身经历过民间的苦难,他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因此在即位后,他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如轻徭薄赋、减少宫廷开支等,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在了解民间疾苦的过程中,刘询也深刻认识到了吏治的重要性。他明白,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因此,他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士担任各级官职,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官员们能够尽职尽责地为百姓服务。
此外,刘询在民间结交的朋友和积累的社会经验,也为他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他能够倾听不同阶层的声音,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矛盾,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西汉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宣帝中兴”。
刘询在民间的成长岁月,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价值观,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皇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登基之路与初期统治
1.霍光选帝与刘询即位
霍光选择刘询为帝,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考量。首先,从皇室血脉来看,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具有正统的皇室血统,这为他继承皇位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在重视宗法制度的古代,皇室血脉是皇位继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霍光选择刘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皇室的尊严和统治的合法性。
其次,刘询在民间长大,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和势力集团。他不像其他一些皇室成员那样,背后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支持,这使得霍光在选择刘询为帝时,不用担心会受到强大政治势力的掣肘。霍光可以继续保持自己在朝廷中的权势和地位,更好地掌控朝政大局。
再者,霍光此前迎立的昌邑王刘贺在位仅二十七天就被废黜,原因是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这次废帝事件让霍光意识到,选择一位品行端正、有能力治理国家的皇帝至关重要。而刘询在民间时就展现出了勤奋好学、品行端正的品质,他精通经术,有很高的才能,行止安闲而气节操守平和,这些优点让霍光认为刘询是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癸未日,汉昭帝无嗣驾崩。大将军霍光遣邴吉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很快因行为不端被废。此后,霍光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选。由霍光属吏升任为太仆的杜延年,他的儿子杜佗素与刘病已相友善,杜延年知刘病已德美,劝霍光、张安世立其为帝。邴吉也奏记霍光,详细介绍了刘病已的情况,建议霍光立他为帝。
秋七月,霍光经过慎重考虑后,向朝廷奏议:“礼制,人重视血统关系所以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祖先就会敬奉祖宗的事业。昭帝无嗣,应选择支子孙贤德的为继承人。武帝曾孙名病已,有诏令由掖庭进行照管。至今已十八岁。从师学习《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而爱人,可以作昭帝的继承人,奉承祖宗大业,统驭天下臣民。”上官太后表示同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后,派宗正刘德到曾孙尚冠里住处,为刘病已浣洗、赐御府衣冠。太仆用軨猎车奉迎曾孙,先到宗正府斋戒行礼。七月庚申日,刘病已进入未央宫,朝见皇太后,先被封为阳武侯。随即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即皇帝位,谒高庙,是为汉宣帝。九月,大赦天下。十一月壬子日,立许平君为皇后,赐吏民金钱。上官太后由未央宫搬至长乐宫。刘询就这样在霍光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启了他的统治生涯。
2.隐忍与平衡:初期的政治策略
刘询即位之初,霍光权势滔天,其家族成员遍布朝廷要职,形成了庞大的势力集团。面对这种局面,刘询深知自己根基未稳,若贸然与霍光对抗,必将危及自己的皇位。因此,他采取了隐忍的态度,表面上对霍光极为尊重和信任,给予他充分的权力和地位。
在霍光面前,刘询表现得十分谦逊和顺从。每当霍光提出建议或决策时,刘询都会认真听取,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他从不轻易反驳霍光的意见,而是尽量迎合霍光的想法,以维护与霍光的关系。例如,在霍光辅政期间,朝廷的重大决策大多由霍光主导,刘询只是在形式上进行批准。他深知霍光在朝廷中的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与霍光发生直接的冲突,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除了隐忍,刘询还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平衡策略,以维持朝廷的稳定。他在朝廷中重用了一些霍光的亲信和支持者,让他们继续担任重要官职,以安抚霍光及其家族。同时,他也逐渐培养和提拔自己的势力,任用了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官员,如魏相、丙吉等。这些官员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与霍光的势力相互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