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大全百度百科 > 第7章 白起(第2页)

第7章 白起(第2页)

此役中白起运用的水攻战术,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创新能力。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水攻是一种非常大胆且有效的战术。通过水淹鄢城,白起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楚国的有生力量,为后续攻占郢城奠定了基础。这种战术的运用,也展示了白起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和对战争形势的精准把握。

鄢郢之战对楚国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楚国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和重要的战略据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楚国的都城被攻破,先王陵墓被烧毁,这对楚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在战国舞台上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对战国格局而言,鄢郢之战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平衡。秦国通过这场战役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楚国的衰落使得秦国在南方的威胁大大减少,为秦国后续统一六国的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他诸侯国也因此对秦国的强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外交和军事上更加谨慎地对待秦国。鄢郢之战成为战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起也凭借此役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战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3.华阳之战:以少胜多

华阳之战发生于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这场战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时,赵国和魏国联军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若坐视不管,韩魏赵三国联盟将进一步巩固,对秦国东进战略构成巨大阻碍。若秦国出兵救援韩国并取得胜利,不仅能打破三国联盟,还能进一步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为秦国东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白起临危受命,率领秦军前去救援韩国。此时,赵魏联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且已经包围了华阳。然而,白起并没有被联军的数量优势所吓倒,他迅速做出了关键决策。他深知时间对于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闪电战术。

白起命令秦军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长途奔袭。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如此快速的行军是非常困难的,但白起凭借着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对士兵的激励,成功地让秦军在短时间内抵达了华阳战场。当秦军突然出现在华阳时,赵魏联军完全没有料到,他们的防线瞬间陷入了混乱。

在战斗场景中,白起充分发挥了秦军的战斗力。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面对赵魏联军的防线,他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联军的薄弱环节,迅速撕开了联军的防线。然后,他指挥秦军对溃败的联军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联军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士气低落,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在战役过程中,白起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应变能力。他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决策。当发现联军的弱点时,他果断地发起攻击;当联军试图调整防线时,他又能及时调整战术,保持对联军的压力。他还善于激励士兵,让秦军在长途奔袭后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

最终,华阳之战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白起率领的秦军共击杀魏赵联军约十五万人,成功解除了华阳之围。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赵魏韩三国联盟,还极大地削弱了赵魏两国的军事力量。秦国在这场战役后,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其后续的东进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起在华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再次证明了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应变能力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4.长平之战:千古争议

长平之战发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役,也是白起军事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战。

从战役背景来看,秦国在经历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一系列胜利后,国力大增,东进的步伐愈发坚定。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成为秦国东进的主要障碍。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为了转嫁秦国的威胁,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引发了秦赵两国的直接冲突。

战役过程中,白起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战争初期,赵国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深知秦军锐气正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与秦军对峙。秦军久攻不下,陷入了困境。为了打破僵局,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中计,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他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白起针对赵括的弱点,采用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他先派出小股部队与赵军交战,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率领大军追击。当赵军深入秦军阵地后,白起立即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插入赵军阵地,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同时,白起又派轻装部队不断骚扰赵军,使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赵军被围困后,粮草断绝,陷入了绝境。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未能成功。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

然而,白起做出了一个震惊千古的决定——坑杀赵军降卒。关于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秦军自身的粮食也不足,无法养活四十万降卒。而且赵卒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会引发叛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白起此举是为了彻底削弱赵国的有生力量,以绝后患。

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引发了千古争议。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确实达到了削弱赵国的目的。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后,国力大损,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秦国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战国七雄中的优势地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白起的行为遭到了后人的严厉谴责。四十万鲜活的生命在一夜之间消逝,这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许多人认为,白起过于残忍,缺乏人性。唐代诗人曹松在《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中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诗用来形容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行为再合适不过。

此外,白起的这一行为也对他自己的命运产生了影响。他的战功卓着,功高震主,而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更是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惧和仇恨。后来,在秦国与赵国的后续战争中,白起与相国范雎产生了矛盾,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起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惊叹,但他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也引发了千古争议。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三、白起的军事思想与作战特点

1.歼灭战思想的践行者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是歼灭战思想的坚定践行者。歼灭战思想的内涵在于,不以夺取城池或土地为唯一目标,而是着重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其丧失继续作战的能力。

白起歼灭战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秦国的战略需求密切相关。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秦国要实现统一六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歼灭战能够最大程度地消耗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秦国的统一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白起自身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使他深刻认识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从具体战役来看,伊阙之战是白起歼灭战思想的典型体现。当时韩魏联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两国军队各怀心思,协同作战能力较差。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将秦军主力军绕至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场战役中,白起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攻城略地,而是以歼灭联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极大地削弱了韩魏两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国东进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鄢郢之战中,白起同样贯彻了歼灭战思想。他运用水攻战术,水淹鄢城,楚国军民死伤无数。在攻占郢城后,又烧毁楚国先王陵墓,给楚国的民族精神和军事力量造成了沉重打击。楚国在这场战役后,国力急剧衰落,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长平之战更是白起歼灭战思想的巅峰之作。他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一举措虽然引发了千古争议,但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对秦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白起的歼灭战思想对战国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念,使各国更加重视对敌方有生力量的打击,而不仅仅是争夺土地和城池。另一方面,秦国通过白起的一系列歼灭战,极大地削弱了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其他诸侯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也纷纷调整军事战略,加强军事建设。可以说,白起的歼灭战思想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起到了引领和变革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强调追击战的重要性

白起在战争中极为强调追击战,这一策略的运用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他的军事目标紧密相关。从原因来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争胜负往往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领土的得失。在一场战役中击败敌军只是第一步,若不乘胜追击,敌军很可能会重新集结力量,卷土重来,之前的胜利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白起深知这一点,他认为追击战是扩大战果、彻底击败敌人、削弱敌方实力的关键环节。通过追击,可以进一步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缴获敌方的物资装备,破坏敌方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计划,从而为秦国的扩张和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策略方面,白起善于把握追击的时机和节奏。他会在敌军溃败的瞬间,迅速做出反应,果断下令追击。同时,他也会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追击的方式和力度。在追击过程中,他注重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合理安排兵力,确保追击行动的顺利进行。

以华阳之战为例,白起率领秦军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华阳战场,迅速击败了赵魏联军。在联军溃败后,白起立即指挥秦军展开追击。他没有给联军任何喘息的机会,乘胜追击,对溃败的联军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秦军在追击过程中,奋勇杀敌,共击杀魏赵联军约十五万人,成功解除了华阳之围。这场战役中,白起的追击战策略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不仅打破了赵魏韩三国联盟,还极大地削弱了赵魏两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赵军围困在长平。赵军在粮草断绝、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最终投降。然而,白起并没有就此停止行动。他深知赵军虽然投降,但仍有一定的潜在威胁。于是,他果断下令对赵军降卒进行处理,并继续追击可能逃脱的赵军残部。通过这一系列的追击行动,白起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对秦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白起在战争中强调追击战,通过把握时机、灵活策略,在敌军溃败时乘胜追击,有效地扩大了战果,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一军事思想和作战策略,对后世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重视野战筑垒工事

白起在军事作战中极为重视野战筑垒工事,这一特点贯穿于他的诸多战役之中,成为其军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