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大全百度百科 > 第9章 申侯(第1页)

第9章 申侯(第1页)

申侯:西周至春秋的风云人物

一、申侯的历史渊源

1.申侯的起源

申侯并非单指某一个人,而是部落首领的统称。关于申侯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申侯为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部落以善于农业生产着称,姜姓作为其重要分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繁衍发展。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伯夷的后人为申侯。伯夷是上古时期的贤人,在尧、舜时期就有重要贡献,周武王此举也是对其功绩的一种追封和延续。申侯所统领的申部落,有着独特的文化。他们以电为图腾,电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是神秘且具有强大力量的象征,这反映出申部落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这种图腾文化不仅是申部落的精神寄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

2.申国的建立与发展

申国的建立可追溯到夏朝时期。当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自此申国开始在历史舞台崭露头角。四岳在古代传说中是重要的部落首领,他们的后人获封申地,标志着申国的初步形成。

到了周宣王时期,申国迎来重要变革。申侯被改封为申伯,并且进行了迁都。这次改封与迁都意义重大,一方面提升了申侯的地位,使其从普通的诸侯晋升为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新的都城为申国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位置,促进了申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地域变迁方面,申国早期的封地范围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领土有所扩张。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申国也面临着周边强国的威胁,领土时有变动。在政治地位上,申国在西周时期是周朝的重要诸侯国之一,与周王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申侯之女成为周幽王的王后,外孙被立为太子,这都显示出申国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西周的灭亡,申国的政治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春秋时期,申国依然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二、西申侯的事迹与影响

1.假公济私调解西戎

周懿王在位时,周王朝国力逐渐衰落。西戎部落趁机崛起,对宗周镐京构成了严重威胁。西戎时常侵扰周朝边境,烧杀抢掠,使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周朝的统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周孝王即位后,为了消除西戎的威胁,维护周朝的稳定,便命令申侯率领军队讨伐西戎。然而,申侯心中另有打算。他的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下了外孙成。申侯希望外孙成能够继承大骆的位置。

于是,申侯向周孝王提出建议。他指出,自己与西戎有着良好的关系,如果周朝与西戎保持和平,不仅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还能让西戎为周朝所用。周孝王权衡利弊后,接受了申侯的建议。

申侯凭借自己在西戎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成功调解了周朝与西戎的关系。西戎停止了对周朝边境的侵扰,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申侯此举,表面上是为了周朝的利益,实际上是为了外孙成的未来。他通过调解西戎,为外孙成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增加了外孙继承大骆位置的可能性。

从对西周西部边境局势的影响来看,申侯的调解暂时缓解了西戎的威胁,使得边境地区恢复了和平与安宁。这为周朝赢得了一定的发展时间,也为后续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和平是建立在申侯个人利益基础上的,缺乏坚实的保障。一旦申侯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西戎内部发生变化,边境局势仍有可能再次陷入动荡。

2.非子封秦的关联

周孝王时期,有一个叫非子的人,他擅长养马。周孝王得知后,便让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之间负责养马。非子精心照料马匹,使得马匹数量增多、膘肥体壮,周孝王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

这一事件与申侯为外孙争位有着紧密的关联。申侯为了让外孙成继承大骆的位置,向周孝王提出与西戎和解的建议并成功调解。周孝王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同时也是对非子养马功绩的认可,决定封非子于秦邑,建立秦国。这样一来,既满足了申侯为外孙争位的诉求,又给了非子一个发展的机会。

秦国建立后,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强大起来。秦国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地理优势,不断扩张领土,增强实力。后来,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南申侯与西周灭亡

1.外孙被废引发的变局

周幽王即位后,西周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他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人的怨恨情绪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天灾频繁降临,旱灾、地震等灾害接连不断,使得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幽王做出了一个更加荒唐的决定。他宠爱美人褒姒,将申侯之女申后打入冷宫,并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西周原有的政治平衡。

宜臼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为了保命,他逃奔到了申国。申侯看到外孙狼狈的模样,又得知女儿被废的消息,顿时怒不可遏。申侯原本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女儿为王后,外孙为太子,申国在西周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周幽王的这一行为不仅伤害了申侯的亲情,也严重损害了申国的利益和尊严。

周幽王此举对西周政治局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太子的废立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各方势力开始重新站队,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申侯作为申国的君主,手握一定的军事力量,他的愤怒和不满极有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冲突。而此时的西周王朝,在朝政腐败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周幽王的这一错误决策,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王朝雪上加霜,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2.联合犬戎灭周

申侯在得知外孙被废、女儿失宠后,对周幽王的行为极为愤怒。然而,他也清楚自己的申国国小兵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周王室的军队相抗衡。就在此时,奸臣虢石父向周幽王进谗言,周幽王盛怒之下,准备兴兵讨伐申国。

申侯意识到局势危急,为了保护自己和外孙的利益,他决定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申侯联合了缯国和西方的犬戎,共同进攻周幽王。缯国与申国可能有着一定的利益关联,而犬戎则是当时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对中原的财富垂涎已久。申侯与犬戎达成协议,承诺在攻破周都镐京后,将城中的财富分给犬戎,以此换取犬戎的支持。

周幽王得知申侯联合犬戎进攻的消息后,匆忙举烽火求援。然而,此前他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导致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信号。这一次,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的玩笑,没有一个前来救援。

申侯、缯国和犬戎的联军迅速包围了周都镐京。周幽王的军队由于准备不足,在联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虢石父以及新立太子伯服都在战乱中被杀,西周宣告灭亡。

申侯联合犬戎灭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报复周幽王废黜女儿和外孙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重新确立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让外孙宜臼能够登上王位。而犬戎则是为了获取财富和掠夺资源。这场战争虽然实现了申侯的部分目的,但也给西周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3.另立新君与历史隐情

西周灭亡后,申侯迅速联合缯侯、许文公等诸侯,在申国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此时,镐京在战火中已破败不堪,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周平王在诸侯的护送下迁都到雒邑,东周自此建立。

申侯联合犬戎灭周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卖国弑君之举,但他却未被问罪,弑君罪名也被历史悄然隐去,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周平王与申侯的亲戚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申侯是周平王的外祖父,周平王能够登上王位,申侯功不可没。周平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和稳定性,自然不会去追究外祖父的罪责。而且,周平王需要申侯及其背后申国的支持,以巩固自己在东周初期的地位。

其次,诸侯国与周平王之间可能存在幕后交易。东周建立初期,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幅下降,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崛起。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如晋国、卫国、秦国、郑国等,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支持周平王。他们或许与周平王达成了某种协议,在承认周平王正统地位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诸侯国不会去追究申侯的责任,反而会帮助掩盖申侯的罪行,以维护周平王政权的稳定。

再者,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使得各方不愿意过多追究申侯的罪责。西周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混乱和动荡,各诸侯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来发展自身实力。如果此时追究申侯的卖国弑君之罪,可能会引发新的政治纷争和动荡,不利于各方的利益。因此,为了大局考虑,各方都选择了默认申侯的行为,将其罪行隐去。

最后,历史记载也可能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周平王政权建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可能会对历史记载进行一定的干预和修改,淡化申侯的负面形象,突出其在拥立周平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也导致了申侯的卖国弑君罪名在历史记载中逐渐被隐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